餐飲轉型,外送不吃虧!

 

限制內用的規定下,外帶和外送成為餐廳店家唯一能維持營運的選擇。

當大夥因情勢所致紛紛轉型搶搭外送大混戰時,評估與自身商家特性最合適的外送平台是每位老闆的首項任務。然而,每個的外送平台都擁有特定的客群、行銷活動、平台體驗與收費標準,那麼,有沒有哪個外送平台是一定適合每一家餐廳的呢?答案是肯定的:沒有!

精明的你要利用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效益!配合哪家外送平台服務也是要多方面的考量計算:像是基本的平台上架費用、硬體設備購置費、平台月費與抽成服務費、外送範圍、平台特性等;每個月的行銷活動、曝光預算、品項促銷,更要仔細瞭解平台的抽成規則,才不會讓接單接得越做越虧本!生意穩定後,持續推播哪些優惠折扣活動吸引消費者、什麼時段開啟曝光贊助、借助獎勵方案能維持顧客流量等,都是不同的學問。

除此之外,因為一般內用餐廳與顧客有實際交流,能培養較高的互動關係及忠誠度。外帶送則主要透過外送夥伴協助送餐,與顧客間是有距離的;為了能明確地呈現商家樣貌,從商家店名、餐點名稱、包裝到線上顧客評論,每個細節都潛藏著影響顧客對商家的感受。而外送的消費型態使得能實際互動的方式有限,主要來自顧客對餐點留下的評論與肯定,才得以增加消費者對商家的好感度以及曝光度。但由於每個外送平台的評論機制都不相同,有的能回覆顧客評論及發送優惠券吸引顧客;有的則是只能查看評論而無法回覆,這時候就需要想想其他的辦法來提升能與顧客互動的機會!

外帶、外送與內用之於消費者,是生活三餐的解方。對消費者而言,少了聚會和名店踩點,省下來的交際娛樂費,剛好能去享受平時訂不到位或單價太高的名店推出的特色餐盒外帶優惠。然而,當餐廳進入外送平台的比例大幅增加,消費者的選擇也隨之增長,商家又該如何把握這個轉型的時機?改變原始模樣投入外送平台的競爭、推出特色餐盒吸引消費者又或是維持原樣,哪個型態是適合自家餐廳的外送經營模式,都得先仔細思考餐廳的品牌定位與期望的消費客群,才能在外送平台的廣大市場中開發新的銷售模式,搶下創新轉型的商機。

|本文版權歸 Kitchen Starter 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